化学(07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理学
一级学科名称:化学
学科代码:0703
二、培养目标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3.掌握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了解化学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化工生产、药物合成、精细化学品、材料科学和应用、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基本的专业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产品开发或担任其它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无机化学:多酸合成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及固体无机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2.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功能材料,金属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
3.分析化学: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
4.物理化学:催化化学,电化学,计算化学。
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聚合反应与聚合方法,功能高分子设计与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且成绩优秀者,可提前半年至一年毕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学校批准可延迟半年至一年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生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部分组成,实行学分制。硕士生课程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9学分。
化学(0703)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
课程体系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
时
|
开课
学期
|
教学
方式
|
考核
方式
|
备 注
(开课单位)
|
|
必
修
|
公共学位课
|
0000A001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考试
|
学校统一开设
|
|
0000A0015
|
自然辩证法
|
1
|
18
|
1
|
讲授
讨论
|
考试
|
|
0000A0004
|
第一外国语
|
4
|
108
|
1, 2
|
讲授
|
考试
|
|
一级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
|
0703B0001
|
量子化学
|
3
|
54
|
1
|
讲授
|
考试
|
培养单位至少
开设3门,不低
于8学分
|
|
0703B0002
|
现代测试方法
|
3
|
54
|
1
|
讲授
|
考试
|
|
0703B0003
|
学科前沿讲座
|
2
|
36
|
|
讲授
讨论
|
考查
|
|
二级学科专业课
(研究方向课)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0703C0502
|
高分子物理选论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培养单位开设
2门,不低于
4学分
|
|
0703C0501
|
高分子化学选论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
选
修
|
综合素质课
|
0000D0004
|
管理沟通
|
1
|
36
|
3或4
|
讲授
|
考试
|
学校统一开设
|
|
0000D0002
|
管理公文与申论
写作指导
|
1
|
36
|
3或4
|
讲授
讨论
|
考试
|
|
0000D000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
|
36
|
3或4
|
讲授
|
考试
|
|
跨学科选修课
|
0703E1208
|
知识产权
|
2
|
36
|
3或4
|
讲授
|
考试
|
相关培养单位开设
|
|
课程体系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
时
|
开课
学期
|
教学
方式
|
考核
方式
|
备 注
(开课单位)
|
|
选
修
|
本科课程选修课
|
0817E1201
|
化工原理
|
2
|
36
|
3
|
讲授
|
考试
|
培养单位开设
|
|
专业选修课
|
0817E0001
|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培养单位开设,
每个专业选修
不低于5门课,
不低于9学分
|
|
0817E0002
|
文献检索与利用
|
1
|
18
|
1
|
讲授
|
考查
|
|
0817E0003
|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
|
1
|
24
|
2
|
实验
|
考试
|
|
0817E0412
|
多酸化学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817E0410
|
固体无机化学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103
|
配位化学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204
|
现代光分析化学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205
|
现代电分析化学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203
|
现代分离科学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303
|
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301
|
生物有机化学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302
|
有机结构分析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401
|
化学信息学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703E0402
|
电化学原理
|
2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
0817E0411
|
催化原理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817E0404
|
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学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817E0402
|
聚合物成型工艺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817E0405
|
乳液聚合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817E0403
|
功能高分子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0703E12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2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
0703E120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
|
3
|
54
|
1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
选
修
|
专业选修课
|
0703E1203
|
材料表面与界面
|
2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培养单位开设,
每个专业选修
不低于5门课,
不低于9学分
|
|
0852F1607
|
功能材料
|
2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
0703E1204
|
高分子材料
|
2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
0703E1205
|
材料加工原理
|
2
|
36
|
2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
0703E1206
|
聚合方法与工艺学
|
2
|
36
|
2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
0817D0502
|
现代高分子实验
|
3
|
108
|
1
|
讲授
讨论
|
论文
考试
|
|
0703E1207
|
第二外国语
|
2
|
36
|
2
|
讲授
|
考试
|
|
补
修
|
补修课
|
0703G1201
|
有机化学
|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考试
|
4门,不计学分,本科课程
|
|
0703G1202
|
物理化学
|
|
36
|
1
|
讲授
讨论
|
考试
|
|
0703G0001
|
结构化学
|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
0703G0002
|
高等有机化学
|
|
36
|
1
|
讲授
|
考试
|
六、实践环节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调研、咨询、技术开发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本科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由学院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应符合《尊龙凯时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尊龙凯时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申请硕士学位所需的科研成果条件按《尊龙凯时关于申请学位科研成果条件的规定》执行。
八、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系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产、学、研相结合
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参加基础理论研究外,还需积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堂学习、实验室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综合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